圖書簡介:
本書是按照教育部社會學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社會學概論主干課程的要求而組織編寫的。全書共分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社會學導論、社會及其構成要素、社會化與社會角色、初級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社會分層、社區、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社會變遷與現代化、越軌與社會控制、社會學理論視野與研究方法。
本書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內容翔實、重點突出、行文簡明、表達流暢,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社會學、社會工作、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成人高校社會管理、公關文秘等專業的通用教材,還可供其他人士自學使用。
前 言
社會學概論作為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的主干課程,是一門從個體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出發來揭示社會結構、功能、運行和變遷的一般原理及其社會生活管理原則的綜合性社會科學。
本書依據應用型本科專業的教學需要而編寫,在選擇教材內容及確定知識體系、編寫體例時,注意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和實際能力的綜合要求,為培養熟悉社會管理、社會工作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提供知識條件。本書在通覽現有教材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社會運行的實際情況,以個人與社會關系為主線,構建從微觀到宏觀、從結構解剖到功能運行、從理論原理到社會應用的教材體系,使讀者能夠抓住重點和線索,較好地學習、理解和運用社會學基本知識、原理和方法去觀察分析社會。具體來說,本書有以下特點。
(1) 體系完整,結構嚴謹。社會學概論是具有入門性質的課程,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以便展示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意義及基本知識和原理,使讀者獲得整體性印象。為此,本書構建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主線,從個人視角介紹個人的社會化、初級群體和社會組織、社區、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從社會視角介紹社會的結構功能和運行、社會控制與管理。
(2) 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社會學是一門現實性很強的學科,本書緊密結合社會實際,采用生活中的大量事實和現象作為社會學理論的支持材料,在案例分析中揭示社會學概念和原理的來源及應用情況,提供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的示范,有助于增強讀者的應用能力。
(3) 內容翔實,重點突出。社會學研究的領域和具體內容較多,給人以包羅萬象的感覺,容易給讀者造成把握上的困難。本書通過鮮明的邏輯主線提供一個把握社會學基本知識和原理的嘗試,既考慮到內容的完整性,又突出了重點,在社會化、社會結構和運行、社會管理和控制、社會研究方法等方面突出重點,努力留下深刻印象。
本書由四川省社會學會會長、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陳昌文擔任主審,肖云忠擔任主編,許傳新、陳運擔任副主編。參與編寫的人員分工如下:第一、二章由肖云忠編寫,第三、八章由李海梅編寫,第四、九章由薛霞編寫,第五章由劉莫鮮編寫,第六、七章由陳運編寫,第十、十一章由許傳新編寫。陳運、許傳新協助統稿,肖云忠完成終稿。
為方便教師教學,本書配有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包,包括電子課件、教案、案例庫及案例分析、習題集及參考答案。下載地址:http://www.tup.tsinghua.edu.cn。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論文、著作和教材,恕不一一列明,在此謹向這些論著和教材的作者致謝。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誤或不足之處,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目 錄第一章 社會學導論 1
第一節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
研究領域 1
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1
二、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3
第二節 社會學的地位和特點 5
一、社會學的學科地位 5
二、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關系 7
三、社會學的學科特點 9
第三節 社會學的社會作用 11
一、理論作用 11
二、實踐作用 14
第四節 社會學的演化 20
一、社會學產生的條件 20
二、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 22
三、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 25
本章小結 27
習題 27
第二章 社會及其構成要素 30
第一節 社會的本質 31
一、社會的含義 31
二、社會的類型 32
第二節 社會結構 34
一、社會結構的概念 34
二、社會結構研究的內容 36
三、轉型期中國的社會結構問題 37
第三節 社會空間——自然環境 40
一、自然環境的概念 40
二、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40
第四節 人口——社會主體 42
一、人口的含義 42
二、人口因素在社會結構中的
地位 44
三、我國人口狀況及問題 46
第五節 社會文化 49
一、文化的構成與特性 49
二、文化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55
三、文化的運行規律 58
本章小結 62
習題 62
第三章 社會化與社會角色 65
第一節 個人社會化 65
一、個人社會化的含義與類型 65
二、社會化的條件和過程 67
三、社會化的中介 71
四、社會化的內容 74
第二節 社會互動 75
一、社會互動的定義與構成要素 75
二、社會互動的類型 77
三、社會互動的意義 79
四、社會互動的理論 80
第三節 社會角色 81
一、社會角色概述 81
二、社會角色的扮演 84
本章小結 85
習題 85
第四章 初級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 87
第一節 社會群體概述 88
一、社會群體的含義和特征 88
二、社會群體的類型 89
三、社會群體的結構 91
第二節 家庭、鄰里與工作群體 93
一、家庭群體 93
二、鄰里群體 97
三、工作群體 100
第三節 社會組織的性質和類型 100
一、社會組織的含義及其構成要素 100
二、社會組織的類型 101
第四節 社會組織的內部結構和外部關系 103
一、社會組織的內部結構 103
二、社會組織的外部關系 106
三、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組織結構 107
第五節 社會組織的運行和管理 107
一、社會組織的運行過程 108
二、社會組織的管理 109
本章小結 112
習題 112
第五章 社會分層 115
第一節 社會分層概述 116
一、重要概念辨析 116
二、社會分層的維度 118
第二節 社會階級 123
一、階級的定義 123
二、階級的劃分 124
三、中國大陸的階級劃分 128
第三節 社會分層的解釋 131
一、功能主義的分層觀 131
二、沖突論的分層觀 133
本章小結 134
習題 134
第六章 社區 136
第一節 社區概述 137
一、社區概念的來源及其含義 137
二、社區的構成要素與分類 139
三、社區研究 143
第二節 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 145
一、農村社區 145
二、城市社區 149
第三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服務 152
一、社區發展 152
二、社區建設 154
三、社區服務 156
第四節 城市化 159
一、城市化的含義與動力 159
二、城鄉關系 160
三、我國的城市化 161
本章小結 161
習題 162
第七章 社會制度 165
第一節 社會制度概述 166
一、社會制度的含義 166
二、社會制度的特征 167
三、社會制度的類型 168
第二節 社會制度的構成與功能 169
一、社會制度的構成 169
二、社會制度的體系 170
三、社會制度的功能 172
第三節 制度建設和制度變遷 176
一、制度化與制度建設 176
二、制度變遷 179
三、制度改革 181
本章小結 182
習題 182
第八章 生活方式 185
第一節 生活方式概述 185
一、生活方式的含義 185
二、生活方式的構成要素 186
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187
第二節 生活方式的基本內容 188
一、家庭生活方式 188
二、消費方式 190
三、社會交往方式 190
四、休閑娛樂方式 191
第三節 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生活方式 193
一、什么是社會主義生活方式 193
二、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特征 193
三、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
目標與模式 194
四、構建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
基本路徑 195
第四節 網絡社會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198
一、網絡社會的崛起 198
二、網絡社會的特征 199
三、網絡社會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200
本章小結 203
習題 203
第九章 社會變遷與現代化 207
第一節 社會變遷概述 208
一、社會變遷的含義 208
二、社會變遷的類型 211
三、社會變遷的原因 212
四、社會運動 214
第二節 社會發展 216
一、什么是社會發展 216
二、社會發展觀的演變 218
三、社會發展模式 221
第三節 和諧社會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 223
一、和諧社會 223
二、社會現代化 227
三、中國社會的現代化 229
本章小結 231
習題 231
第十章 越軌與社會控制 234
第一節 社會控制的構成和功能 235
一、社會控制的概念 235
二、社會控制的構成 235
三、社會控制的功能 236
第二節 社會控制的類型和手段 239
一、社會控制的類型 239
二、社會控制的手段 242
第三節 越軌行為的社會控制 246
一、越軌行為的含義與特點 246
二、越軌行為的類型 247
三、越軌行為的功能 248
四、越軌行為的社會控制 249
第四節 社會問題及其綜合治理 250
一、什么是社會問題 250
二、社會問題的構成要素 251
三、社會問題的特征 253
四、社會問題的類型 255
五、社會問題的基本理論 257
六、社會問題的治理 260
本章小結 261
習題 262
第十一章 社會學理論視野與研究方法 264
第一節 社會學的理論流派 265
一、結構功能理論 265
二、社會沖突理論 267
三、社會交換理論 271
四、符號互動理論 275
第二節 社會學研究程序和方法 278
一、社會研究的程序 278
二、調查研究方法 280
三、實地研究方法 283
四、文獻研究方法 286
五、實驗研究方法 289
本章小結 292
習題 292
參考文獻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