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容 簡 介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控制測量學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方法,全書共分為9章,分別從控制測量的基準、地球橢球與坐標系統的基本知識、控制網的技術設計與實施、控制測量數據處理的方法、GNSS的基礎知識等方面對控制測量工作所涉及的知識進行系統的闡述。
本書由沈陽建筑大學、滁州學院、山東交通學院、南京郵電大學、大連金源勘測技術有限公司“四校一企”聯合編寫,充分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偏重于理論的應用,適合作為普通高校測繪工程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測繪工作者的參考書。
前 言
控制測量是測量工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它直接決定著測量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控制測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作,由于采用的方法和控制網所要求的等級不同,從而使控制測量工作從外業到內業都有較大的區別。所以,從理論到實踐都對測繪專業的學生或測量從業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深入學習與探討。因此,歷久以來,控制測量學都是測繪工程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書從內容上按照控制測量工作的流程分為四大部分,共9章。第一部分為第1~3章,重點闡述控制測量工作的基本內容、控制測量的基準、地球橢球與坐標系統的基本知識;第二部分為第4~6章,詳細闡述平面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的技術設計、布設與實施的方法;第三部分為第7~8章,詳細闡述控制測量的計算內容與方法;第四部分為第9章,重點介紹目前控制測量的主要方法,即GNSS測量的基本知識。
本書由沈陽建筑大學、滁州學院、山東交通學院、南京郵電大學、大連金源勘測技術有限公司“四校一企”聯合編寫,將四所高校多年來控制測量學課程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與企業生產實踐中的具體要求緊密結合,使本書更具有針對性。
本書各章編寫人員如下:
第1章由沈陽建筑大學王欣老師和孫立雙老師共同編寫;第2章由沈陽建筑大學王巖老師和王井利老師共同編寫;第3章由南京郵電大學楊立君老師編寫;第4章由沈陽建筑大學劉茂華老師編寫;第5章由沈陽建筑大學王巖老師編寫;第6章由滁州學院錢如友老師編寫;第7章由滁州學院錢如友老師和王延霞老師共同編寫;第8章由山東交通學院周保興老師編寫;第9章由大連金源勘測技術有限公司于樹良工程師編寫。
全書由王巖負責整體組織工作,劉茂華負責統稿工作,錢如友和周保興負責核對工作。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已有的相關書籍、資料、規范等,已在參考文獻中詳細列出,但是在網絡上公開的部分高校的精品課程、網絡上容易查找而無準確出處的資料等沒有詳細列出,謹在此對所有參考資料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測繪工程專業學生教材使用,也可供測量從業者閱讀和參考。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本書中難免會存在錯誤和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
1.1 控制測量學的基本概念 1
1.1.1 控制測量學的定義與分類 1
1.1.2 控制測量學的任務與作用 1
1.2 控制網的布設方法 3
1.2.1 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方法 3
1.2.2 高程控制網的布設方法 6
1.3 控制測量學的發展概況 7
1.3.1 測量技術的發展 7
1.3.2 數據計算與管理方法的發展 9
1.3.3 我國控制測量技術的發展 10
習題 11
第2章 地球橢球的基本知識 12
2.1 地球橢球的概念 12
2.1.1 大地水準面與似大地水準面 12
2.1.2 地球橢球、參考橢球和總地球
橢球 13
2.1.3 大地高、正高、正常高與垂線
偏差 14
2.2 地球橢球的基本參數及相互關系 15
2.2.1 地球橢球的基本參數 15
2.2.2 橢球參數的相互關系 17
2.3 橢球面上的計算 17
2.3.1 子午圈曲率半徑的計算 18
2.3.2 卯酉圈曲率半徑的計算 19
2.3.3 任意方向法截線的曲率半徑 20
2.3.4 平均曲率半徑及相互關系 21
2.3.5 子午線弧長的計算 21
2.3.6 平行圈弧長的計算 22
2.3.7 橢球面上梯形面積的計算 23
2.4 大地線 25
2.4.1 相對法截線 25
2.4.2 大地線的基本知識 26
習題 27
第3章 坐標系統的建立與轉換 28
3.1 橢球面上的坐標系 28
3.1.1 橢球面上坐標系的建立 28
3.1.2 坐標系之間的相互關系 29
3.2 地球的運轉與時間系統 31
3.2.1 地球的運轉 31
3.2.2 時間系統 33
3.3 參考系的定義與分類 36
3.3.1 參考系的分類 36
3.3.2 大地測量參考框架 36
3.4 參心坐標系 37
3.4.1 參心坐標系的建立 37
3.4.2 橢球的定位與定向 37
3.4.3 大地原點的確定 39
3.4.4 代表性的參心坐標系 40
3.5 地心坐標系 42
3.5.1 地心坐標系的產生與分類 42
3.5.2 地心坐標系的建立 43
3.5.3 代表性的地心坐標系 43
3.6 站心坐標系 45
3.6.1 垂線站心直角坐標系 45
3.6.2 法線站心直角坐標系 45
3.7 坐標系統的轉換 46
3.7.1 空間直角坐標系之間的轉換 46
3.7.2 不同大地坐標系的轉換 48
3.7.3 站心坐標系的轉換 49
習題 51
第4章 控制網的技術設計 53
4.1 國家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方案與原則 53
4.1.1 國家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53
4.1.2 國家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方案 56
4.2 工程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原則與方案 60
4.2.1 工程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60
4.2.2 工程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方案 62
4.2.3 工程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實例 63
4.3 平面控制網的技術設計 66
4.3.1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66
4.3.2 控制網的圖上設計 66
4.3.3 控制網的優化設計 68
4.3.4 平面控制網技術設計書的
編制 71
4.4 平面控制網的踏勘選點與標石埋設 72
4.4.1 踏勘選點 72
4.4.2 標石埋設 73
4.5 高程基準 74
4.5.1 高程基準面 74
4.5.2 水準原點 75
4.5.3 水準面的不平行性及其影響 76
4.5.4 高程系統 77
4.6 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與方案 79
4.6.1 國家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與
方案 80
4.6.2 城市和工程建設高程控制網的
布設 81
4.7 高程控制網的設計、選點與埋石 83
4.7.1 高程控制網的技術設計 83
4.7.2 水準路線的選擇與點位的
確定 84
4.7.3 水準點標石的埋設 86
習題 87
第5章 平面控制網的布設與實施 89
5.1 全站儀的基本原理 89
5.1.1 全站儀的測角原理 89
5.1.2 全站儀的測距原理 91
5.2 電子全站儀的檢驗 99
5.2.1 視準軸誤差的檢驗 99
5.2.2 水平軸誤差的檢驗 102
5.2.3 垂直軸誤差的檢驗 105
5.2.4 周期誤差的測定 107
5.2.5 儀器常數的測定 110
5.3 水平角觀測 113
5.3.1 方向觀測法 114
5.3.2 測站限差要求 115
5.3.3 超限成果的取舍與重測 116
5.3.4 測站平差 117
5.3.5 分組方向觀測法 117
5.4 精密測角的誤差來源與注意事項 118
5.4.1 儀器誤差 118
5.4.2 外界條件的影響 119
5.4.3 觀測誤差的影響 122
5.4.4 精密測角的基本原則 122
5.5 精密距離測量 123
5.5.1 精密距離測量的基本原則 123
5.5.2 氣象改正 124
5.5.3 儀器常數誤差改正 124
5.5.4 歸算改正 125
5.6 精密測距的誤差分析 127
5.6.1 測距誤差的來源 127
5.6.2 測距精度的估算 127
5.7 偏心觀測與歸心改正 128
5.7.1 測站點偏心觀測及歸心
改正 129
5.7.2 照準點偏心觀測及歸心
改正 130
5.7.3 歸心元素的測定 132
習題 134
第6章 高程控制網的布設與實施 135
6.1 精密水準儀與精密水準尺 135
6.1.1 精密水準儀的特點 135
6.1.2 精密水準尺的特點 136
6.1.3 自動安平精密水準儀 137
6.1.4 電子水準儀 139
6.2 精密水準儀與水準尺的檢驗 139
6.2.1 精密水準儀的檢驗 139
6.2.2 精密水準尺的檢驗 143
6.3 精密水準測量的實施 144
6.3.1 二等水準測量 145
6.3.2 二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評定 148
6.4 精密水準測量的誤差來源與
注意事項 149
6.4.1 儀器誤差 150
6.4.2 自然條件的影響 152
6.4.3 觀測誤差 154
6.5 精密三角高程測量 155
6.5.1 三角高程測量概述 155
6.5.2 垂直角的觀測與指標差的
計算 155
6.5.3 球氣差的影響與測定 156
6.5.4 精密三角高程測量的精度
分析 157
6.6 跨河高程測量 158
6.6.1 跨河水準測量 158
6.6.2 GNSS跨河高程測量 165
6.7 水準測量概算 166
6.7.1 水準標尺尺長誤差及改正數的
計算 168
6.7.2 水準面的不平行性及改正數的
計算 168
6.7.3 水準路線閉合差的計算 168
6.7.4 高差改正數的計算 169
習題 169
第7章 將地面觀測成果歸算至
高斯平面 170
7.1 將地面觀測值歸算至參考橢球面 170
7.1.1 水平方向觀測值的歸算 170
7.1.2 距離觀測值的歸算 172
7.2 地圖投影的基本知識 173
7.2.1 地圖投影的實質 174
7.2.2 地圖投影的變形 174
7.2.3 地圖投影的分類 175
7.3 橢球面到平面的正形投影 176
7.3.1 正形投影的特點 176
7.3.2 正形投影的一般條件 176
7.4 高斯投影 179
7.4.1 高斯投影概述 180
7.4.2 高斯投影的分帶 181
7.4.3 高斯平面直角坐標系的
建立 182
7.4.4 高斯投影計算內容 183
7.4.5 高斯投影正反算與鄰帶
換算 184
7.5 將橢球面元素歸算至高斯平面 192
7.5.1 子午線收斂角 192
7.5.2 方向改化 194
7.5.3 距離改化 197
7.6 工程控制網常用的坐標系 199
7.6.1 長度綜合變形 200
7.6.2 國家統一坐標系統的
局限性 201
7.6.3 工程測量平面控制網平差
基準的選擇方法 201
7.6.4 工程控制網中坐標系統的
選擇 203
習題 206
第8章 工程控制網的數據處理 207
8.1 控制測量概算 207
8.1.1 概算的準備工作 207
8.1.2 觀測成果化至標石中心 208
8.1.3 觀測值化至橢球面 209
8.1.4 橢球面上的觀測值化至高斯
平面的計算 212
8.1.5 控制網幾何條件檢查 212
8.1.6 資用坐標計算 214
8.2 工程控制網的條件平差 214
8.2.1 條件平差的基本數學模型 214
8.2.2 平面控制網的條件方程式 215
8.2.3 高控制網的條件方程式 222
8.2.4 水準網條件平差算例 223
8.3 工程控制網的間接平差 226
8.3.1 間接平差的數學模型 226
8.3.2 高程控制網的間接平差 227
8.3.3 平面控制網參數平差 228
習題 241
第9章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的
基本知識 242
9.1 概述 242
9.2 GNSS的構成 243
9.3 GNSS衛星定位原理 245
9.3.1 偽距法定位 245
9.3.2 載波相位法定位 246
9.3.3 絕對定位 247
9.3.4 相對定位 248
9.3.5 差分定位 250
9.3.6 載波相位實時動態差分
定位(RTK) 251
9.3.7 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綜合
系統(CORS) 251
9.4 GNSS測量的誤差來源與解決方案 252
9.4.1 與衛星有關的誤差 252
9.4.2 與信號傳播有關的誤差 253
9.4.3 與接收機有關的誤差 255
9.5 GNSS測量的實施 256
9.5.1 GNSS級別劃分與測量精度 256
9.5.2 網形設計與選擇 257
9.5.3 GNSS網的踏勘、選點與
埋石 259
9.5.4 GNSS外業觀測 261
9.6 GNSS的數據處理 263
9.6.1 數據的預處理 263
9.6.2 GNSS測量的重測和補測 264
9.6.3 基線向量解算 265
9.6.4 基線向量網的平差 266
9.6.5 坐標系統的轉換 267
習題 267
參考文獻 268
內 容 簡 介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控制測量學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方法,全書共分為9章,分別從控制測量的基準、地球橢球與坐標系統的基本知識、控制網的技術設計與實施、控制測量數據處理的方法、GNSS的基礎知識等方面對控制測量工作所涉及的知識進行系統的闡述。
本書由沈陽建筑大學、滁州學院、山東交通學院、南京郵電大學、大連金源勘測技術有限公司“四校一企”聯合編寫,充分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偏重于理論的應用,適合作為普通高校測繪工程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測繪工作者的參考書。
前 言
控制測量是測量工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它直接決定著測量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控制測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作,由于采用的方法和控制網所要求的等級不同,從而使控制測量工作從外業到內業都有較大的區別。所以,從理論到實踐都對測繪專業的學生或測量從業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深入學習與探討。因此,歷久以來,控制測量學都是測繪工程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書從內容上按照控制測量工作的流程分為四大部分,共9章。第一部分為第1~3章,重點闡述控制測量工作的基本內容、控制測量的基準、地球橢球與坐標系統的基本知識;第二部分為第4~6章,詳細闡述平面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的技術設計、布設與實施的方法;第三部分為第7~8章,詳細闡述控制測量的計算內容與方法;第四部分為第9章,重點介紹目前控制測量的主要方法,即GNSS測量的基本知識。
本書由沈陽建筑大學、滁州學院、山東交通學院、南京郵電大學、大連金源勘測技術有限公司“四校一企”聯合編寫,將四所高校多年來控制測量學課程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與企業生產實踐中的具體要求緊密結合,使本書更具有針對性。
本書各章編寫人員如下:
第1章由沈陽建筑大學王欣老師和孫立雙老師共同編寫;第2章由沈陽建筑大學王巖老師和王井利老師共同編寫;第3章由南京郵電大學楊立君老師編寫;第4章由沈陽建筑大學劉茂華老師編寫;第5章由沈陽建筑大學王巖老師編寫;第6章由滁州學院錢如友老師編寫;第7章由滁州學院錢如友老師和王延霞老師共同編寫;第8章由山東交通學院周保興老師編寫;第9章由大連金源勘測技術有限公司于樹良工程師編寫。
全書由王巖負責整體組織工作,劉茂華負責統稿工作,錢如友和周保興負責核對工作。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已有的相關書籍、資料、規范等,已在參考文獻中詳細列出,但是在網絡上公開的部分高校的精品課程、網絡上容易查找而無準確出處的資料等沒有詳細列出,謹在此對所有參考資料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測繪工程專業學生教材使用,也可供測量從業者閱讀和參考。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本書中難免會存在錯誤和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
1.1 控制測量學的基本概念 1
1.1.1 控制測量學的定義與分類 1
1.1.2 控制測量學的任務與作用 1
1.2 控制網的布設方法 3
1.2.1 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方法 3
1.2.2 高程控制網的布設方法 6
1.3 控制測量學的發展概況 7
1.3.1 測量技術的發展 7
1.3.2 數據計算與管理方法的發展 9
1.3.3 我國控制測量技術的發展 10
習題 11
第2章 地球橢球的基本知識 12
2.1 地球橢球的概念 12
2.1.1 大地水準面與似大地水準面 12
2.1.2 地球橢球、參考橢球和總地球
橢球 13
2.1.3 大地高、正高、正常高與垂線
偏差 14
2.2 地球橢球的基本參數及相互關系 15
2.2.1 地球橢球的基本參數 15
2.2.2 橢球參數的相互關系 17
2.3 橢球面上的計算 17
2.3.1 子午圈曲率半徑的計算 18
2.3.2 卯酉圈曲率半徑的計算 19
2.3.3 任意方向法截線的曲率半徑 20
2.3.4 平均曲率半徑及相互關系 21
2.3.5 子午線弧長的計算 21
2.3.6 平行圈弧長的計算 22
2.3.7 橢球面上梯形面積的計算 23
2.4 大地線 25
2.4.1 相對法截線 25
2.4.2 大地線的基本知識 26
習題 27
第3章 坐標系統的建立與轉換 28
3.1 橢球面上的坐標系 28
3.1.1 橢球面上坐標系的建立 28
3.1.2 坐標系之間的相互關系 29
3.2 地球的運轉與時間系統 31
3.2.1 地球的運轉 31
3.2.2 時間系統 33
3.3 參考系的定義與分類 36
3.3.1 參考系的分類 36
3.3.2 大地測量參考框架 36
3.4 參心坐標系 37
3.4.1 參心坐標系的建立 37
3.4.2 橢球的定位與定向 37
3.4.3 大地原點的確定 39
3.4.4 代表性的參心坐標系 40
3.5 地心坐標系 42
3.5.1 地心坐標系的產生與分類 42
3.5.2 地心坐標系的建立 43
3.5.3 代表性的地心坐標系 43
3.6 站心坐標系 45
3.6.1 垂線站心直角坐標系 45
3.6.2 法線站心直角坐標系 45
3.7 坐標系統的轉換 46
3.7.1 空間直角坐標系之間的轉換 46
3.7.2 不同大地坐標系的轉換 48
3.7.3 站心坐標系的轉換 49
習題 51
第4章 控制網的技術設計 53
4.1 國家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方案與原則 53
4.1.1 國家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53
4.1.2 國家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方案 56
4.2 工程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原則與方案 60
4.2.1 工程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60
4.2.2 工程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方案 62
4.2.3 工程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實例 63
4.3 平面控制網的技術設計 66
4.3.1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66
4.3.2 控制網的圖上設計 66
4.3.3 控制網的優化設計 68
4.3.4 平面控制網技術設計書的
編制 71
4.4 平面控制網的踏勘選點與標石埋設 72
4.4.1 踏勘選點 72
4.4.2 標石埋設 73
4.5 高程基準 74
4.5.1 高程基準面 74
4.5.2 水準原點 75
4.5.3 水準面的不平行性及其影響 76
4.5.4 高程系統 77
4.6 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與方案 79
4.6.1 國家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與
方案 80
4.6.2 城市和工程建設高程控制網的
布設 81
4.7 高程控制網的設計、選點與埋石 83
4.7.1 高程控制網的技術設計 83
4.7.2 水準路線的選擇與點位的
確定 84
4.7.3 水準點標石的埋設 86
習題 87
第5章 平面控制網的布設與實施 89
5.1 全站儀的基本原理 89
5.1.1 全站儀的測角原理 89
5.1.2 全站儀的測距原理 91
5.2 電子全站儀的檢驗 99
5.2.1 視準軸誤差的檢驗 99
5.2.2 水平軸誤差的檢驗 102
5.2.3 垂直軸誤差的檢驗 105
5.2.4 周期誤差的測定 107
5.2.5 儀器常數的測定 110
5.3 水平角觀測 113
5.3.1 方向觀測法 114
5.3.2 測站限差要求 115
5.3.3 超限成果的取舍與重測 116
5.3.4 測站平差 117
5.3.5 分組方向觀測法 117
5.4 精密測角的誤差來源與注意事項 118
5.4.1 儀器誤差 118
5.4.2 外界條件的影響 119
5.4.3 觀測誤差的影響 122
5.4.4 精密測角的基本原則 122
5.5 精密距離測量 123
5.5.1 精密距離測量的基本原則 123
5.5.2 氣象改正 124
5.5.3 儀器常數誤差改正 124
5.5.4 歸算改正 125
5.6 精密測距的誤差分析 127
5.6.1 測距誤差的來源 127
5.6.2 測距精度的估算 127
5.7 偏心觀測與歸心改正 128
5.7.1 測站點偏心觀測及歸心
改正 129
5.7.2 照準點偏心觀測及歸心
改正 130
5.7.3 歸心元素的測定 132
習題 134
第6章 高程控制網的布設與實施 135
6.1 精密水準儀與精密水準尺 135
6.1.1 精密水準儀的特點 135
6.1.2 精密水準尺的特點 136
6.1.3 自動安平精密水準儀 137
6.1.4 電子水準儀 139
6.2 精密水準儀與水準尺的檢驗 139
6.2.1 精密水準儀的檢驗 139
6.2.2 精密水準尺的檢驗 143
6.3 精密水準測量的實施 144
6.3.1 二等水準測量 145
6.3.2 二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評定 148
6.4 精密水準測量的誤差來源與
注意事項 149
6.4.1 儀器誤差 150
6.4.2 自然條件的影響 152
6.4.3 觀測誤差 154
6.5 精密三角高程測量 155
6.5.1 三角高程測量概述 155
6.5.2 垂直角的觀測與指標差的
計算 155
6.5.3 球氣差的影響與測定 156
6.5.4 精密三角高程測量的精度
分析 157
6.6 跨河高程測量 158
6.6.1 跨河水準測量 158
6.6.2 GNSS跨河高程測量 165
6.7 水準測量概算 166
6.7.1 水準標尺尺長誤差及改正數的
計算 168
6.7.2 水準面的不平行性及改正數的
計算 168
6.7.3 水準路線閉合差的計算 168
6.7.4 高差改正數的計算 169
習題 169
第7章 將地面觀測成果歸算至
高斯平面 170
7.1 將地面觀測值歸算至參考橢球面 170
7.1.1 水平方向觀測值的歸算 170
7.1.2 距離觀測值的歸算 172
7.2 地圖投影的基本知識 173
7.2.1 地圖投影的實質 174
7.2.2 地圖投影的變形 174
7.2.3 地圖投影的分類 175
7.3 橢球面到平面的正形投影 176
7.3.1 正形投影的特點 176
7.3.2 正形投影的一般條件 176
7.4 高斯投影 179
7.4.1 高斯投影概述 180
7.4.2 高斯投影的分帶 181
7.4.3 高斯平面直角坐標系的
建立 182
7.4.4 高斯投影計算內容 183
7.4.5 高斯投影正反算與鄰帶
換算 184
7.5 將橢球面元素歸算至高斯平面 192
7.5.1 子午線收斂角 192
7.5.2 方向改化 194
7.5.3 距離改化 197
7.6 工程控制網常用的坐標系 199
7.6.1 長度綜合變形 200
7.6.2 國家統一坐標系統的
局限性 201
7.6.3 工程測量平面控制網平差
基準的選擇方法 201
7.6.4 工程控制網中坐標系統的
選擇 203
習題 206
第8章 工程控制網的數據處理 207
8.1 控制測量概算 207
8.1.1 概算的準備工作 207
8.1.2 觀測成果化至標石中心 208
8.1.3 觀測值化至橢球面 209
8.1.4 橢球面上的觀測值化至高斯
平面的計算 212
8.1.5 控制網幾何條件檢查 212
8.1.6 資用坐標計算 214
8.2 工程控制網的條件平差 214
8.2.1 條件平差的基本數學模型 214
8.2.2 平面控制網的條件方程式 215
8.2.3 高控制網的條件方程式 222
8.2.4 水準網條件平差算例 223
8.3 工程控制網的間接平差 226
8.3.1 間接平差的數學模型 226
8.3.2 高程控制網的間接平差 227
8.3.3 平面控制網參數平差 228
習題 241
第9章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的
基本知識 242
9.1 概述 242
9.2 GNSS的構成 243
9.3 GNSS衛星定位原理 245
9.3.1 偽距法定位 245
9.3.2 載波相位法定位 246
9.3.3 絕對定位 247
9.3.4 相對定位 248
9.3.5 差分定位 250
9.3.6 載波相位實時動態差分
定位(RTK) 251
9.3.7 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綜合
系統(CORS) 251
9.4 GNSS測量的誤差來源與解決方案 252
9.4.1 與衛星有關的誤差 252
9.4.2 與信號傳播有關的誤差 253
9.4.3 與接收機有關的誤差 255
9.5 GNSS測量的實施 256
9.5.1 GNSS級別劃分與測量精度 256
9.5.2 網形設計與選擇 257
9.5.3 GNSS網的踏勘、選點與
埋石 259
9.5.4 GNSS外業觀測 261
9.6 GNSS的數據處理 263
9.6.1 數據的預處理 263
9.6.2 GNSS測量的重測和補測 264
9.6.3 基線向量解算 265
9.6.4 基線向量網的平差 266
9.6.5 坐標系統的轉換 267
習題 267
參考文獻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