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容 簡 介
低碳經濟是近年來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低碳經濟不只是反映在經濟產業發展之中,同時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密切相關。低碳經濟目標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而低碳經濟理念的普及、低碳經濟基本知識的推廣,是全民參與低碳經濟的基礎。
本書圍繞低碳經濟這一主題,通過基礎理論篇、實踐篇、公共政策篇、對策與展望篇4個篇章,對目前國內外低碳經濟理念與相關知識進行梳理,為普通讀者提供低碳經濟的基礎知識;同時,為那些對低碳經濟研究有興趣的讀者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和研究方法。
本書兼顧科普與學術研究,既是一部科普讀本和教材,也是一部學術著作。本書可供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土地經濟、農業經濟等學科的科研技術人員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閱讀和參考。同時,也可作為經濟學科相關專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學習、參考資料。
前 言
面對因傳統化石高碳能源的廣泛利用、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開發低碳能源系統、推行低碳技術、發展低碳產業體系、構筑以“三低三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特征的經濟發展體系的社會呼聲日益高漲,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主要目標,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應運而生。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
低碳經濟不只是反映在產業發展之中,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農業、工業和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固然離不開低碳能源和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但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空調使用習慣,同樣應提倡低碳生活。因此,低碳經濟目標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而低碳經濟理念的普及、低碳經濟基本知識的推廣,是全民參與低碳經濟的基礎。為此,本書力求通過對目前國內外有關低碳經濟理念與相關知識進行梳理,一方面,為普通讀者提供低碳經濟的相關基礎知識;另一方面,為那些對低碳經濟研究有興趣的讀者,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和可供參考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書兼顧科普與學術研究,既是一部科普讀本,也是一部學術研究參考書。
本書圍繞低碳經濟這一主題,分為基礎理論篇、實踐篇、公共政策篇、對策與展望篇4個篇章,其中基礎理論篇系統地介紹低碳經濟的產生與發展、基礎知識、相關概念、基本理論、綠色GDP的核算、常用的低碳經濟計量分析,力求讓讀者對低碳經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實踐篇分別對碳排放及其市場交易、城市建設中的低碳經濟、土地利用中的低碳經濟、產業發展中的低碳經濟、生活中的低碳經濟進行了闡述,讓讀者了解與理解現實生產生活中的低碳經濟;公共政策篇在分析低碳經濟與公共政策關系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如何科學地運用財稅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市場政策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讓讀者理解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公共政策的支持;對策與展望篇則在介紹低碳經濟評價和低碳經濟技術的基礎上,結合人類能源的發展趨勢與碳排放形勢分析,對國內外低碳經濟的發展及其策略進行展望,幫助讀者了解低碳經濟的發展前景。
雖然低碳經濟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與低碳有關的各項活動、研討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但作為一個前沿性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學術界對低碳經濟的概念界定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共識,離成熟的低碳經濟學學科體系形成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本書只是嘗試著把現有的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研究加以歸納總結,努力形成一個體系,其中肯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目 錄
第1篇 基礎理論篇
第1章 低碳經濟學導論 3
1.1 低碳經濟的產生背景 3
1.1.1 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嚴峻挑戰 4
1.1.2 能源枯竭對人類經濟與社會的嚴重制約 4
1.1.3 社會文明對經濟調整與增長的必然選擇 4
1.1.4 國際社會對低碳減排與發展的時代要求 5
1.2 低碳經濟的基礎知識 6
1.2.1 低碳經濟的基本概念 6
1.2.2 低碳經濟的3個特征 7
1.2.3 低碳經濟的4個核心要素 7
1.2.4 低碳經濟的5個構成要素 8
1.2.5 低碳經濟的科學內涵 9
1.3 低碳經濟的相關概念 10
1.3.1 低碳經濟的簡單歷程 10
1.3.2 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國際組織 12
1.3.3 與低碳經濟有關的三大國際公約 16
1.3.4 低碳經濟相關專業名詞與概念 20
1.4 低碳經濟學的萌芽與發展 24
1.4.1 低碳經濟學的萌芽 24
1.4.2 低碳經濟學的發展 25
1.5 低碳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及其應用 27
1.5.1 低碳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27
1.5.2 低碳經濟學的應用 28
第2章 低碳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31
2.1 可持續發展理論 31
2.1.1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31
2.1.2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33
2.1.3 我國政府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33
2.1.4 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過程 34
2.1.5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35
2.2 循環經濟理論 36
2.2.1 循環經濟概述 36
2.2.2 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特征 36
2.2.3 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37
2.2.4 循環經濟的框架 38
2.2.5 循環經濟的兩個發展目標 39
2.2.6 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的經典模式 39
2.2.7 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41
2.3 公平與效率 42
2.3.1 相關定義 42
2.3.2 關于公平與效率均衡可能性的兩種基本觀點 45
2.3.3 公平與效率均衡的一般定義和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48
2.4 外部性理論 52
2.4.1 外部性的含義 52
2.4.2 外部性的分類 54
2.4.3 外部性與資源配置 57
第3章 綠色GDP的概念及核算 61
3.1 綠色GDP相關概念 61
3.1.1 綠色GDP的來源 61
3.1.2 SEEA中有關綠色GDP的內涵界定 61
3.1.3 我國有關綠色GDP的含義 62
3.2 綠色GDP的核算 63
3.2.1 綠色GDP核算的國際進展 63
3.2.2 SEEA中綠色GDP的核算 64
3.2.3 綠色GDP核算的特征 67
3.2.4 核算范圍上的特征 67
3.2.5 GDP核算體系的原則 67
3.2.6 綠色GDP的核算范圍 68
第4章 低碳經濟學中的計量分析 70
4.1 碳固定與碳排放的核算 70
4.1.1 碳固定核算 71
4.1.2 碳排放核算 79
4.2 能源消耗與碳排放測算 84
4.2.1 要素分析法簡介 84
4.2.2 能源碳排放的卡亞模式 85
4.3 中國能源環境政策綜合評價模型 86
4.3.1 能源排放模型 87
4.3.2 環境模型 87
4.3.3 影響模型 87
4.4 低碳經濟增長模型 88
4.4.1 低碳經濟分析模型簡介 88
4.4.2 低碳庫茲涅茨曲線 89
第2篇 實踐篇
第5章 碳排放及其市場交易 95
5.1 碳足跡的計算方法 95
5.1.1 碳足跡的概念 95
5.1.2 碳足跡分類 95
5.1.3 碳足跡的計算方法 96
5.2 碳交易 98
5.2.1 碳交易的由來 98
5.2.2 碳交易的3種機制 99
5.2.3 碳交易的兩種形態 99
5.3 碳交易市場 100
5.3.1 碳交易市場的產生 100
5.3.2 碳市場的經濟學分析 100
5.3.3 碳交易市場的特點與參與者 101
5.3.4 碳市場的產品 102
5.3.5 全球碳市場的交易市場分布 102
5.3.6 國際碳市場結構 103
5.3.7 全球碳市場的交易概況 104
5.4 碳稅與碳關稅 108
5.4.1 碳稅、碳關稅概念及特征 109
5.4.2 碳稅和碳關稅對國際貿易的作用途徑與方式 109
5.4.3 碳稅、碳關稅的戰略意義 110
5.4.4 碳稅、碳關稅戰略性方法評價 111
5.5 碳金融 112
5.5.1 碳金融的含義 112
5.5.2 全球碳金融市場發展狀況 113
5.5.3 中國發展碳金融市場的全球視野與國內布局 113
第6章 城市建設中的低碳經濟 116
6.1 低碳城市 116
6.1.1 城市發展與低碳經濟 116
6.1.2 低碳城市的含義 117
6.1.3 低碳城市的構成 118
6.1.4 低碳城市的實現及評價 119
6.2 節能建筑 126
6.2.1 住宅能耗與碳排放貢獻 126
6.2.2 低碳建筑設計 129
6.2.3 低碳社區 130
6.3 環保交通 134
6.3.1 交通碳排放貢獻 134
6.3.2 低碳交通的現實意義 134
6.3.3 城市交通低碳化策略 135
6.4 未來展望 136
6.4.1 低碳城市的界定及路徑 137
6.4.2 低碳城市規劃建設 137
第7章 土地利用中的低碳經濟 141
7.1 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概述 141
7.1.1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概念與內涵 141
7.1.2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機理分析 143
7.1.3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模型分析 147
7.2 低碳土地利用理論與方法 149
7.2.1 低碳土地利用理論分析 149
7.2.2 低碳土地利用方法分析 151
7.3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153
7.3.1 土地利用模式的演變 153
7.3.2 低碳土地利用與管理模式 154
7.3.3 低碳土地利用對策分析 156
第8章 產業發展中的低碳經濟 159
8.1 低碳產業概述 159
8.1.1 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 159
8.1.2 低碳產業的基本內涵 160
8.1.3 低碳產業體系構建 161
8.2 低碳農業 164
8.2.1 低碳農業的提出 164
8.2.2 農業在碳問題上的雙重性:碳匯和碳源 165
8.2.3 發展低碳農業的策略 167
8.3 低碳工業 171
8.3.1 低碳工業的特征 171
8.3.2 低碳產業園區 173
8.3.3 中國工業低碳經濟的演進 176
8.4 低碳服務業 178
8.4.1 公共機構節能管理 178
8.4.2 無紙化辦公 180
8.4.3 低碳旅游 183
第9章 生活中的低碳經濟 188
9.1 低碳生活及其現實意義 188
9.1.1 相關概念及內涵 188
9.1.2 低碳消費的影響因素 191
9.1.3 低碳生活的意義 193
9.2 低碳消費理念與生態文明 194
9.2.1 低碳消費是構建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 194
9.2.2 低碳消費意蘊生態文明價值觀 195
9.2.3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履行低碳、減排的責任與義務的體現 197
9.3 低碳生活方式 199
9.3.1 低碳衣著 199
9.3.2 低碳飲食 201
9.3.3 低碳居家 202
9.3.4 低碳出行 203
9.3.5 低碳購物 204
第3篇 公共政策篇
第10章 低碳經濟與公共政策概述 207
10.1 低碳經濟的公共屬性特征 207
10.1.1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207
10.1.2 低碳經濟的公共屬性 207
10.2 低碳經濟與政策支持 208
10.2.1 低碳經濟政策的類型 208
10.2.2 低碳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 209
10.2.3 低碳金融市場政策的理論基礎 209
10.2.4 低碳產業政策的理論基礎 210
第11章 低碳經濟與財稅政策 212
11.1 財政政策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212
11.1.1 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公共利益 212
11.1.2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政府引導 212
11.1.3 低碳經濟設施需要財政支持 213
11.1.4 制度和技術創新需要財政支持 213
11.2 低碳財政政策實行的基本原則 214
11.2.1 立足于科學發展原則 214
11.2.2 立足于可持續發展原則 215
11.2.3 立足于社會和諧原則 215
11.2.4 立足于區域協調原則 215
11.3 低碳財政政策的國際借鑒 216
11.3.1 歐盟低碳財政政策 216
11.3.2 美國低碳財政政策 217
11.3.3 日本低碳財政政策 218
11.3.4 國外低碳財政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218
11.4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 219
11.4.1 碳稅政策的原則與框架設計 219
11.4.2 低碳財政支出政策的結構與優化 222
第12章 低碳經濟與產業政策 224
12.1 低碳產業政策的國際借鑒 224
12.1.1 國際低碳產業結構政策及經驗借鑒 224
12.1.2 國際低碳產業組織政策及經驗借鑒 225
12.1.3 國際低碳產業技術政策及經驗借鑒 225
12.2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 227
12.2.1 低碳產業政策的類型 227
12.2.2 低碳產業結構政策 228
12.2.3 低碳產業組織政策 229
12.2.4 低碳產業發展政策 230
第13章 低碳經濟與金融市場政策 233
13.1 碳金融創新 233
13.1.1 碳交易 233
13.1.2 碳資本 237
13.1.3 碳銀行 240
13.2 低碳金融市場政策的國際借鑒 241
13.2.1 低碳投融資市場政策 241
13.2.2 碳排放交易市場政策 241
13.2.3 借鑒意義 243
13.3 中國低碳金融市場政策 244
13.3.1 間接投融資市場發展政策 244
13.3.2 直接投融資市場發展政策 246
13.3.3 低碳金融市場監管政策 248
第4篇 對策與展望篇
第14章 低碳經濟評價 253
14.1 低碳社會與資源利用 253
14.1.1 低碳社會及其特征 253
14.1.2 低碳社會目標下的資源利用問題 256
14.2 低碳經濟的評價 257
14.2.1 低碳化及其影響因素 257
14.2.2 低碳經濟中的主要衡量指標 258
14.2.3 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260
14.2.4 代表性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261
14.3 低碳社會評價 262
14.3.1 Ecotopia指標及其在低碳社會評價的應用 263
14.3.2 低碳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 264
第15章 低碳經濟技術 268
15.1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 268
15.1.1 太陽能 268
15.1.2 風能 271
15.1.3 水能 272
15.1.4 生物質能 273
15.1.5 核能 274
15.1.6 地熱能 275
15.1.7 海洋能 276
15.1.8 天然氣水合物 277
15.2 節能技術 278
15.2.1 工業生產節能 278
15.2.2 清潔煤技術 278
15.2.3 建筑節能 279
15.2.4 低碳交通:新能源汽車 281
15.3 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和利用技術 282
15.3.1 二氧化碳捕捉 282
15.3.2 二氧化碳運輸 283
15.3.3 二氧化碳封存與利用 283
第16章 低碳經濟展望與策略 285
16.1 人類能源的發展趨勢分析 285
16.1.1 中國能源發展趨勢 285
16.1.2 世界能源發展趨勢 287
16.2 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89
16.2.1 世界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89
16.2.2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91
16.3 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低碳政策 293
16.3.1 歐盟的低碳政策 293
16.3.2 美國的低碳政策 295
16.3.3 日本的低碳政策 296
16.4 我國的低碳政策與低碳經濟發展策略 297
16.4.1 我國的低碳政策 297
16.4.2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策略 299
后記 303
參考文獻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