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容 簡 介 本書博采眾長,吸收了國內外管理領域的先進研究成果和成熟經驗,系統地闡述了管理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 本書分為五篇,共十三章,包括管理、管理者與管理學,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計劃職能與計劃,目標與目標管理,決策,組織設計,權力的配置,人員配備,領導,溝通,激勵,控制基礎,控制技術和方法等內容。每章正文前有學習要點及目標、關鍵概念和引導案例,正文中穿插有關案例,章末有本章小結、自測題、案例分析和閱讀資料,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管理素質和管理技能。 本書的特色是體例新穎、內容適用、實踐性強,可作為高等學校管理類、經濟類專業和其他專業管理學課程教材,亦可供自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參考閱讀。 第3版前言 管理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領域?梢哉f,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人們對管理實踐的探索就從未停止過。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的管理更是必不可少。工業革命以后特別是20世紀以來,科技和管理已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兩個輪子。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社會各個層面,管理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日益增大,并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管理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習管理學對社會個體,特別是對管理者具有重要的意義。盡管管理學起源于美國等西方國家,但是它對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生產活動的影響是巨大的,“向管理要效益”成為人們的共識,“管理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以知識經濟和信息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使管理學在我國得以快速發展,人們對管理的需求日益強烈。為了滿足培養管理人才的需要,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管理類專業,然而管理是科學和藝術的有機統一,其實戰性特點要求學習者不僅要掌握基本理論,更需要在實踐中去應用。對社會經歷很少的在校學生來說,大多數經典的管理學教材理論性過強而實踐性偏弱。因此,編寫一本既注重管理理論又注重管理實踐的“實用型”教材就成為時代的需要。《管理學原理》一書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應運而生的。 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管理的實踐和理論也在與時俱進。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對各類組織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管理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將最新的管理理論和動態分享于讀者,也有義務將管理理論與我國的管理實踐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以推動我國管理水平的提高。為了能使讀者更好地了解管理的發展趨勢,在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管理學原理》一書進行了第三次修訂!豆芾韺W原理》(第3版)將更貼近管理實踐、契合應用型管理人才培養的需要。本書的再版體現了讀者對我們編寫工作的關注和認可,也是對我們的激勵和鞭策。 與第2版相比較,第3版仍沿用了第2版的體例安排,保留了“實用、適用、創新”的特點,吸收了管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對部分章節的內容和自測題作了修訂,更新了案例和閱讀資料,尤其是遴選了近年來國內外企業管理的典型案例,以使讀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加自覺和緊密地與管理實踐相結合,做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同時,對原書中出現的不妥之處進行了勘誤和修正,使內容和表述更為嚴謹、規范、科學。 本書分為五篇,共十三章。第一篇管理學基礎,包括第一章管理、管理者與管理學和第二章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主要闡述了學習管理學必備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以及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從而使學生在開始學習時就可以對管理學有較全面的認識,并明確如何學好這門課程。第二、三、四、五篇分別研究了計劃職能、組織職能、領導職能和控制職能。管理職能揭示了管理的實質,這四個職能構成了管理過程。第二篇計劃職能是管理的首要職能。該篇包括第三章計劃職能與計劃、第四章目標與目標管理和第五章決策,主要闡述了計劃職能的含義和性質,計劃的制定和常用的計劃方法,目標與目標管理,決策的過程與方法。第三篇組織職能是實現組織目標的組織保證。該篇包括第六章組織設計、第七章權力的配置和第八章人員配備,主要闡述了組織職能的含義和特點,組織結構的建立,即組織縱向的管理層次和橫向的部門劃分,這兩者構成了組織結構的框架,進而在組織結構中進行職權的配置和人員配備。第四篇領導職能是帶領、引導、激勵、督促下屬同心協力執行組織計劃,實現組織的目標。該篇包括第九章領導、第十章溝通和第十一章激勵,主要闡述了領導的含義和作用,領導者的影響力及其提高途徑,介紹了有借鑒意義的西方領導理論,以及實施領導的溝通、激勵等重要手段。第五篇控制職能是通過檢查實際工作的進展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標、計劃和標準,如果有偏差,再分析產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糾正措施,以實現組織的目標。該篇包括第十二章控制基礎和第十三章控制技術和方法,主要闡述了控制的含義和作用,控制的類型、程序和如何有效地實施控制,常見的控制方式和常用的控制方法。通過對本書上述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全面了解、熟練掌握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 本書由暴麗艷、林冬輝任主編,褚英敏、臧有良任副主編。各章的編寫分工為:哈爾濱商業大學臧有良編寫第一、三章,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翟衛東編寫第二章,河北經貿大學旅游學院褚英敏編寫第四、十二、十三章,黑龍江財經學院林冬輝編寫第五、六、七章,劉勇編寫第八章,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暴麗艷編寫第九、十一章,郝麗編寫第十章。 本書既可作為高校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相關職業資格考試的參考用書。在本書的修訂過程中,得到了作者單位和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參考了大量相關領域的文獻資料。同時,全國各地使用本教材的兄弟院校的同行和讀者朋友對我們的修訂工作也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在此,謹向所有對本書修訂工作給予支持和關心的人們以及多年來選用我們教材的院校、讀者朋友表示誠摯的謝意! 由于編者水平所限,本書難免存在疏漏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以利于我們更好地改進。 編 者 目 錄 第一篇 管理學基礎 第一章 管理、管理者與管理學 1 第一節 組織與管理 2 一、組織概述 2 二、管理的概念 4 三、管理的職能 6 四、管理的環境 8 五、管理的性質 12 第二節 管理者 15 一、管理者的概念 15 二、管理者的類型 15 三、管理者的角色 16 四、管理者的素質 18 第三節 管理學 21 一、管理學的概念及其特點 21 二、管理學的研究內容 23 三、學習管理學的重要性 24 四、學習和研究管理學的方法 24 案例分析 26 閱讀資料 28 本章小結 32 自測題 33 第二章 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36 第一節 早期的管理思想 37 一、中外早期的管理實踐和思想 38 二、管理理論的萌芽 38 第二節 古典管理理論 40 一、科學管理理論 40 二、一般管理理論 44 三、行政組織理論 47 第三節 行為科學理論 48 一、霍桑試驗與人際關系學說 48 二、行為科學的發展 50 第四節 現代管理理論 51 一、管理過程理論 51 二、社會系統理論 52 三、決策理論 53 四、系統管理理論 53 五、社會技術系統理論 54 六、管理科學理論 54 七、經驗主義理論 54 八、權變理論 55 第五節 管理理論的新發展 55 一、戰略管理理論 55 二、全面質量管理 57 三、精益管理思想 58 四、企業再造 58 五、學習型組織 59 案例分析 60 閱讀資料 62 本章小結 67 自測題 68 第二篇 計 劃 職 能 第三章 計劃職能與計劃 71 第一節 計劃職能的概念 72 一、計劃職能的含義 72 二、計劃職能的性質 72 三、計劃的作用 73 第二節 計劃的內容、類型和指標 74 一、計劃的內容 74 二、計劃的類型 76 三、計劃的指標 80 第三節 計劃編制的原則和程序 81 一、計劃編制的原則 81 二、計劃編制的程序 82 第四節 常用的計劃方法 84 一、綜合平衡法 85 二、比例法 85 三、定額法 85 四、滾動計劃法 86 五、網絡計劃技術 87 案例分析 88 閱讀資料 92 本章小結 95 自測題 96 第四章 目標與目標管理 99 第一節 目標的性質和分類 100 一、目標的性質 100 二、目標分類 103 第二節 目標管理 105 一、目標管理的由來 105 二、目標管理的基本思想 106 三、目標管理的作用 107 四、目標管理的原則 108 五、目標管理的過程 109 六、目標管理的評價 115 案例分析 117 閱讀資料 118 本章小結 119 自測題 120 第五章 決策 123 第一節 決策的概念和特點 124 一、決策的概念 124 二、決策的特點 125 第二節 決策的類型 126 一、按決策是否具有重復性劃分 126 二、按決策的重要程度劃分 127 三、按決策影響時間的長短劃分 128 四、按決策問題所處的條件劃分 128 第三節 決策的過程 128 一、明確問題 129 二、確定目標 129 三、收集資料 129 四、擬定備選方案 130 五、評價和選擇方案 130 六、決策方案的實施與反饋 130 第四節 決策方法 131 一、定性決策方法 131 二、定量決策方法 136 案例分析 142 閱讀資料 143 本章小結 148 自測題 148 第三篇 組 織 職 能 第六章 組織設計 151 第一節 組織職能概述 152 一、組織職能的含義 152 二、組織職能的兩類基本特征 152 第二節 組織結構的設計 154 一、組織結構的含義 154 二、組織結構設計的含義和基本內容 155 三、組織結構設計的原則 155 四、組織結構設計的成果 156 第三節 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 157 一、管理幅度 157 二、管理層次 160 第四節 部門劃分 160 一、劃分部門的原則 161 二、劃分部門的方法 161 第五節 組織結構的類型 163 一、直線制組織結構 163 二、職能制組織結構 163 三、直線職能制組織結構 164 四、事業部制組織結構 165 五、矩陣制組織結構 167 六、動態網絡型組織結構 168 案例分析 169 閱讀資料 172 本章小結 175 自測題 176 第七章 權力的配置 178 第一節 職權 178 一、職權的來源 178 二、指揮鏈 179 三、職權的類型 179 四、職權的矛盾 181 第二節 集權與分權 184 一、集權與分權的相對性 184 二、集權與分權的程度 184 三、影響集權與分權程度的因素 185 四、集權與分權的均衡 186 第三節 授權 187 一、授權及其必要性 187 二、授權的原則 189 三、授權的過程 190 四、授權的藝術 190 案例分析 191 閱讀資料 196 本章小結 198 自測題 199 第八章 人員配備 202 第一節 人員配備概述 203 一、人員配備的含義 203 二、人員配備的重要性 203 三、人員配備的工作程序 204 四、人員配備的原則 205 第二節 管理人員的選聘 205 一、選聘標準 206 二、選聘方式 206 三、選聘程序 208 第三節 管理人員的培訓 214 一、培訓目的 214 二、培訓原則 215 三、培訓內容 217 四、培訓方法 218 第四節 管理人員的考評 221 一、考評目的 221 二、考評內容 222 三、考評方式 223 四、考評方法 224 五、考評程序 227 案例分析 229 閱讀資料 230 本章小結 233 自測題 234 第四篇 領 導 職 能 第九章 領導 236 第一節 領導職能的概念 238 一、領導職能的含義 238 二、領導職能的作用 239 第二節 領導者的影響力 242 一、領導者影響力的含義 242 二、領導者影響力的類型 242 三、如何提高領導者的影響力 244 第三節 領導理論 246 一、領導特性理論 247 二、領導行為理論 251 三、領導權變理論 254 案例分析 259 閱讀資料 260 本章小結 269 自測題 270 第十章 溝通 272 第一節 溝通概述 273 一、溝通的含義 273 二、溝通過程和要素 273 三、溝通的重要性 275 第二節 組織溝通 276 一、正式溝通 277 二、非正式溝通 280 第三節 有效溝通 281 一、有效溝通的障礙 281 二、有效溝通的“7C”準則 284 三、消除溝通障礙的方法 286 案例分析 288 閱讀資料 289 本章小結 291 自測題 291 第十一章 激勵 295 第一節 激勵概述 296 一、激勵的含義 296 二、激勵的過程 296 三、激勵的作用 297 第二節 激勵理論 299 一、需要層次論 299 二、雙因素理論 302 三、成就需要論 304 四、X理論和Y理論 305 五、期望理論 306 六、公平理論 307 七、強化理論 310 第三節 激勵方式 312 一、工作激勵 312 二、成果激勵 314 三、教育培訓激勵 315 案例分析 316 閱讀資料 317 本章小結 320 自測題 320 第五篇 控 制 職 能 第十二章 控制基礎 323 第一節 控制職能及作用 324 一、控制與控制系統的概念 324 二、控制與信息 325 三、控制的作用 326 第二節 控制的類型 328 一、按控制主體劃分 328 二、按控制時間劃分 329 三、按控制對象劃分 332 第三節 控制的程序 333 一、建立標準 333 二、衡量績效 338 三、糾正偏差 340 第四節 有效控制的要求 343 一、控制的及時性 344 二、控制應與計劃相一致 344 三、控制應與組織結構相一致 345 四、控制標準應客觀合理 345 五、控制要突出重點 345 六、控制要有靈活性 346 七、控制要考慮例外情況 347 八、控制要考慮經濟性 347 九、控制要能迅速反饋、便于溝通 347 十、控制應有糾正措施 348 案例分析 348 閱讀資料 350 本章小結 351 自測題 352 第十三章 控制技術和方法 355 第一節 常見的控制方式 355 一、財務控制 356 二、時間控制 356 三、數量控制和質量控制 356 四、安全控制 358 五、人員行為控制 359 六、信息控制 360 第二節 常用的控制方法 361 一、預算控制法 361 二、統計分析法 366 三、平衡記分卡 368 四、審計法 369 五、甘特圖 371 六、等級式控制與分權式控制 373 七、專題分析法 374 八、親自觀察法 374 案例分析 375 閱讀資料 377 本章小結 379 自測題 379 參考文獻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