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容 簡 介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本書作者歷時三十多年,全面查找和收集了有關長城的資料,全程實地采訪、考察和拍攝了從山海關到嘉峪關所有明長城以及遼東和青海邊墻,歷盡千辛萬苦,完成了本書的編寫工作。
本書對明長城做了全面、連貫和翔實的介紹,內容包括長城的基礎知識、冀東長城、北京長城、河北西部長城、山西長城、陜西長城、寧夏長城和甘肅長城,以及遼東和青海邊墻。本書包含一千多幅長城圖片和地圖,圖片精美,圖文并茂,內容全面,是一本集大成的明長城專著。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按圖索驥,方便地游覽、拍攝或研究博大精深和壯麗的萬里長城,或享受精美長城圖文帶來的快樂。
本書適合長城愛好者、攝影愛好者,長城研究人員和文物工作者閱讀,或供自駕車、騎車、徒步等旅游愛好者參考,也可作為文物和古建筑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讀物,還可作為外國友人了解中國燦爛文化和歷史的參考書。前 言
明長城盤桓在中國北方大地上,自東向西跨越了河北和北京的崇山峻嶺、山西和陜西的黃土高原與沙漠、寧夏的黃河灘與賀蘭山、甘肅河西走廊的雪山和綠洲及戈壁荒灘。明長城過去的傳統說法是全長6300余公里,新公布的數據包括了遼東與青海邊墻,長度是8851.8公里。
由于各地環境差異很大,長城所經過地區的風貌堪稱亞洲北緯38°~42°的地理博物館。那里有秀麗的山川、富庶的平原、渾厚的黃土高原,也有一望無涯的沙海和大戈壁。一線萬里長城將多姿多彩的景觀連綴起來,構成一道恢宏壯觀又獨一無二的畫卷。但應景而生的感覺卻是語言顯得特別蒼白無力,似乎只有攝影才是最直觀、真實和大眾化的表現形式。
在攝影師眼里,長城具有人與自然和合相生的靈性,綿長的歷史又賦予其生命,如何將長城的魂魄表現出來?長城攝影家李少白言簡意賅地說:長城攝影可分為風光、人文和歷史三大組成部分。
明代的萬里長城波瀾壯闊,歷史深厚,大墻兩旁有著眾多村莊,很多是由古代城堡演變而來,蘊藏著豐富的地域風情和醇厚的人文味兒,許多地方保存著原汁原味的歷史風貌,完全不同于被商業開發的旅游景點。總之,長城是取之不盡的攝影創作源泉,也是游客游賞不夠的旅游天堂。
采擷明長城重要地段的風光、人文和歷史的圖片,將三者熔于一爐,輔以文字介紹,與大家共享這道壯麗的風景,是本書努力和期望的目標。
最后說句冗言:以萬里長城之雄奇博大,就是神行太保駕駛悍馬走馬觀花,要通覽明長城也篤定辦不到,因有朋友友情相約,姑妄言之“明長城通覽”,真不好意思了!
著者目 錄
第一章 泛論 1
第一節 什么是長城及明長城 2
第二節 構成長城的基本元素 3
一、烽火臺 3
二、塹壕 4
三、障城 4
四、邊墻 5
五、城堡 8
六、道路、橋梁與驛站 11
七、長城守軍 13
第三節 中國人為什么修長城 15
一、民族因素與地理形勢 15
二、經濟與文化因素 17
三、長城的作用 18
第四節 長城修筑了多少年 19
一、戰國是修筑長城的第一個高潮期 20
二、秦始皇修長城是第二個高潮期 20
三、西漢是修筑長城的第三個高潮期 21
四、北朝是修筑長城的第四個高潮期 21
五、明朝修長城為第五個也是最后一個高潮期 22
第二章 河北省東部的長城 23
第一節 山海關區的長城 24
第二節 撫寧縣及遼寧綏中縣的長城 32
一、撫寧縣的長城 32
二、遼寧綏中縣的長城 49
第三節 盧龍縣與遷安市的長城 50
一、盧龍縣的長城 50
二、遷安市的長城 55
第四節 遷西縣、遵化市和天津薊縣的長城 61
一、遷西縣的長城 61
二、遵化市的長城 68
三、天津薊縣的長城 73
第三章 北京市的長城 75
第一節 平谷區的長城 76
第二節 密云縣的長城 80
第三節 懷柔區的長城 97
第四節 延慶縣、昌平區與門頭溝區的長城 108
一、延慶縣和昌平區的長城 108
二、門頭溝區的長城 122
第四章 河北省西部的長城 127
第一節 赤城縣的長城 128
第二節 宣化區、張家口市、萬全縣、懷安縣的長城 146
一、宣化區的長城 146
二、張家口市的長城 153
三、萬全縣的長城 160
四、懷安縣的長城 167
第三節 懷來縣、涿鹿縣和淶水縣的長城 175
一、懷來縣的長城 175
二、涿鹿縣和淶水縣的長城 184
第四節 淶源縣、易縣和唐縣的長城 186
一、淶源縣的長城 186
二、易縣和唐縣的長城 195
第五章 山西省的長城 197
第一節 天鎮縣的長城 198
第二節 陽高縣的長城 209
第三節 大同市的長城 220
第四節 左云縣的長城 234
第五節 右玉縣的長城 248
第六節 平魯區的長城 272
第七節 偏關縣與河曲縣的長城 285
一、偏關縣的長城 285
二、老牛灣 299
三、河曲縣的長城 310
第八節 山西省內邊與太行山三邊 323
一、山西內邊 323
二、太行山三邊 357
第六章 陜西省的長城 367
第一節 府谷縣與神木縣的長城 368
一、府谷縣的長城 368
二、神木縣的長城 382
第二節 榆林市與橫山縣的長城 394
一、榆林市的長城 394
二、橫山縣的長城 408
第三節 靖邊縣與吳起縣的長城 417
一、靖邊縣的長城 417
二、吳起縣的長城 428
第四節 定邊縣的長城 434
第七章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長城 447
第一節 鹽池縣與靈武市的長城 449
一、鹽池縣的長城 449
二、靈武市和興慶區的長城 454
第二節 賀蘭山長城 461
第三節 中寧縣與中衛市的長城 473
第四節 寧夏中部內邊 482
第八章 甘肅省的長城 491
第一節 靖遠縣與景泰縣的長城 493
一、靖遠縣的長城 493
二、景泰縣的長城 496
第二節 武威市、古浪縣、民勤縣與天祝縣的長城 506
一、古浪縣的長城 506
二、武威市的長城 514
三、民勤縣的長城 521
四、天祝縣的長城 524
第三節 永昌縣的長城 532
第四節 山丹縣的長城 542
第五節 張掖市、臨澤縣、高臺縣與金塔縣的長城 549
一、張掖市的長城 549
二、臨澤縣的長城 553
三、高臺縣的長城 557
四、金塔縣的長城 566
第六節 酒泉市與嘉峪關市的長城 568
一、酒泉市的長城 568
二、嘉峪關市的長城 571
第九章 遼東與青海邊墻 581
第一節 遼東邊墻 582
第二節 青海邊墻 585
后記 588
參考文獻 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