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本書由兩大篇組成:第一篇介紹汽車生產鏈中供需關系的管理,第二篇介紹電信供應鏈中供需關系的管理。本書依托于對汽車和電信行業的供應鏈上供需關系管理的大量案例研究,旨在分析一個公司如何通過不同的供應商關系,尋找到滿足顧客要求的最佳途徑,以及在現實情況下如何選取不同的關系類型。
本書內容全面、邏輯性強、重點突出,通過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理論,既可作為高校物流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教輔資料,也可供企業管理人員和管理類學科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及物流專業人士參考。
前 言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流運作效率水平已成為衡量我國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也被認為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歐美一些國家及日本的現代物流發展很快,物流水平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特別是近幾年,當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沉浸在“現代物流”這個剛剛從發達國家學來但幾乎要被發達國家拋棄的概念中,開始制訂國家物流產業規劃以及各級政府和企業大面積圈地、大興土木建設各類沒有實際內容的物流園的時候,發達國家已從物流時代快步邁進了供應鏈時代,而過去那種傳統的物流運作模式也正在快速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科學合理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在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最終用戶等組成的一個閉環網鏈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與國內越來越關注物流不同,國外已逐漸淡化物流而開始過多地關注與物流密切相關的另一個重要概念——供應鏈管理。按照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的定義,供應鏈管理包括了對涉及采購、外包、轉化等過程的全部計劃、管理活動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動,特別強調了管理的重要方面還包括供應鏈渠道伙伴關系協調和協作所涉及的供應商、中間商、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和客戶。由此可見,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業務范圍涉及整個供應鏈上下游所有的相關企業,已經遠遠超出了第三方物流的業務范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我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當前很多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企業間傳統的競爭已經演變成企業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企業對物流潛力及效益的科學挖掘是當今時代企業的第三利潤源。
本書通過對沃爾沃和愛立信這些國際知名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供需關系的深入分析,對汽車生產鏈中供需關系的管理和電信供應鏈中供應商關系的管理所涉及的相關問題,如供需關系將經歷哪些變化,供應鏈中的供需關系有哪幾種,供應鏈上可劃分哪些供需關系類型,備選關系類型如何被運用于現實中,哪些選擇因素實際上詳細說明核心(買方)公司的最佳供應關系,如何應用關系劃分模型以及在什么條件下適用等進行了研究。
全書分兩篇,共13章。
第一篇題為“汽車生產鏈中供需關系的管理”,共六章。第1章“引言”,主要介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構。第2章“汽車生產鏈中的供需關系”,主要介紹汽車生產過程的“橫截面”、汽車生產鏈模型、生產鏈中關系的概念、基本的連鎖反應機制、供需關系理論、采購策略的變化、合作制造的出現、整合的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第3章“案例1:瑞典汽車制造業的供需關系轉變”,通過案例分析瑞典汽車業的總體框架及所涉及的供應商情況、供應商的合理化、新型供需關系的關鍵要素等。第4章“案例2:泰國汽車制造商與其當地供應商之間的關系”,通過案例分析泰國汽車業供需關系現狀和汽車生產鏈如何跨越國界。第5章“案例分析與方法討論”,通過以上案例說明為什么在案例中有這么多不同,介紹技術與技術傳播的概念、國家的背景、公司特性,并提出方法論的討論。第6章“連鎖反應模型:合作式供需關系驅動生產”,介紹供需方為什么協作或合作、三類供需關系及供應商的發展,提出基于供需合作的新型連鎖反應模型,并探討未來研究方向。
第二篇題為“在電信供應鏈中對供應商關系的管理”,共七章。第7章“緒論”,介紹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范圍和該篇構成。第8章“供應鏈管理及買方—供應商關系文獻綜述”,介紹競爭優勢與供應鏈管理、市場與層次結構、外包戰略、供需關系的演變、組織間關系管理和現有的概念關系模型等。第9章“研究方法”,說明為什么進行案例研究,介紹案例研究歸納法、技術標準、案例研究設計質量和案例選擇與研究過程。第10章“案例研究背景”,分析愛立信采購及供應商關系的發展、愛立信與EMS之間的戰略聯盟、中國愛立信背景。第11章“案例研究”。第12章“事實調查和跨案例分析”,說明案例研究結構、有關的調查結果和討論,分析愛立信、沃爾沃、偉創力及海爾的文化差異。第13章“理論構建與結論”。
本書作者通過對汽車和電信行業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將深奧的理論用易懂的語言進行表述,注重從企業實際出發,闡述供應鏈管理中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和模型,內容全面,結構新穎,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作者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對具體企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力圖遵循原著的特征,保持語言流暢通俗和專業性相結合,方便讀者閱讀。
本書原作者為WEIHONG WANG(王蔚虹),由秦仲篪負責組織王愛武、李金亮、戴恩勇等進行翻譯,參與翻譯的人員還有楊芳、楊威、胡明、劉建波、聶毅等老師,顏賽華同學在文字排版編輯、圖標制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里查德·亨特(Richard Hunter)先生也對本書的翻譯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
本書可以作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應鏈管理以及相關專業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輔資料,也可作為物流企業和其他企業管理和決策人員的參考資料。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盡管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盡心盡力使本書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要,但是由于學術水平和英語水平有限,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和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并及時反饋。
譯 者
目 錄
緒言 1
第一篇 汽車生產鏈中供需關系的管理第1章 汽車生產鏈供需關系概述 5
1.1 研究背景 6
1.2 選擇汽車工業開展研究的原因 7
1.3 問題設置和研究目的 7
1.4 研究方法 9
1.4.1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原因 9
1.4.2 調查對象的選擇 10
1.5 研究結構 10
本章小結 11
第2章 汽車生產鏈中的供需關系 13
2.1 汽車生產過程的“橫截面” 13
2.2 汽車生產鏈模型 13
2.3 生產鏈中關系的概念 15
2.4 基本的連鎖反應機制 18
2.5 供需關系理論 19
2.5.1 二元經濟理論 19
2.5.2 柔性專業化 21
2.5.3 響應關系和信任的重要性 24
2.6 采購策略的變化 26
2.7 合作制造的出現 28
2.8 整合的發展 28
2.9 存在的主要問題 30
本章小結 30
第3章 案例1:瑞典汽車制造業的供需關系轉變 31
3.1 瑞典汽車業的總體框架及所涉及的供應商情況介紹 31
3.2 經濟大蕭條與新的采購戰略 32
3.3 供應商的合理化 35
3.3.1 瑞典分包商的結構 35
3.3.2 供應商關系重組以及新的 情況 37
3.4 沃爾沃公司與供應商的合作 39
3.4.1 沃爾沃的“野心”—— 擁有世界級的供應商 40
3.4.2 供應商合作進程 41
3.5 整合系統供應商的兩個例子 45
3.5.1 Torsmaskiner工廠 45
3.5.2 Autoliv 47
3.6 新型供需關系的關鍵要素 48
3.6.1 價格與成本(合約期、公開賬簿和持續增長的價格競爭與價格降低) 49
3.6.2 質量——零缺陷戰略 49
3.6.3 配送的可靠性:準時制(JIT)還是其他的 50
3.6.4 生產的柔性(在持續的伙伴關系中學習和改善生產過程) 52
3.6.5 工程技能(零提前期和技術能力) 53
3.6.6 供應商評價 54
3.6.7 雙贏關系 54
3.7 結論 55
本章小結 56
第4章 案例2:泰國汽車制造商與其當地供應商之間的關系 58
4.1 背景 58
4.1.1 本土化過程 59
4.1.2 兩家汽車裝配商和一家供應商的簡介 61
4.2 泰國汽車業供需關系現狀 63
4.3 分析:汽車生產鏈在多個國家的延伸 72
4.3.1 背景的影響 73
4.3.2 信任和伙伴關系的問題 75
4.3.3 供需關系的變化 75
4.4 結論 76
本章小結 78
第5章 案例分析與方法討論 79
5.1 案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 79
5.2 技術與技術傳播的概念 79
5.3 國家的背景 80
5.3.1 技術和制度 80
5.3.2 文化差異 81
5.3.3 教育、語言和交流 82
5.4 公司特性 83
5.4.1 核心企業的文化 83
5.4.2 供應商的工程技能和參與程度 84
5.4.3 公司內部培訓和學習過程 85
5.5 案例匯總 85
5.6 方法論的討論 86
5.6.1 數據收集的準備:獲準訪問 86
5.6.2 數據收集:跨文化訪談 86
本章小結 87
第6章 連鎖反應模型:合作式供需關系驅動生產 88
6.1 概述說明 88
6.1.1 關于案例研究的問題概述 88
6.1.2 案例研究帶來的思考 88
6.2 為什么協作或合作 90
6.3 三類供需關系以及供應商的發展 91
6.4 基于供需合作的新型連鎖反應模型 94
6.5 未來研究方向 95
本章小結 95
第二篇 在電信供應鏈中對供應商關系的管理
第7章 電信供應鏈供應商關系概述 96
7.1 研究背景 96
7.2 研究問題 97
7.3 研究范圍 98
7.4 本篇構成 98
本章小結 99
第8章 供應鏈管理及買方—供應商關系文獻綜述 100
8.1 簡介 100
8.2 競爭優勢與供應鏈管理 100
8.2.1 供應鏈管理 101
8.2.2 供應鏈整合 102
8.3 市場、層級結構和創造資源 104
8.3.1 市場、層級結構和核心能力 104
8.3.2 資源創造:企業及合作潛力的一個重要屬性 106
8.4 外包戰略 107
8.5 買方—供應商關系的演變 109
8.6 組織間關系管理和現有的概念關系模型 114
8.6.1 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概念 114
8.6.2 公司間關系的關鍵因素 116
8.6.3 關系管理和有關概念模型 117
8.7 學習、信任與關系 122
8.7.1 學習、隱性知識轉移及 網絡化 122
8.7.2 信任與公司間關系 122
本章小結 123
第9章 研究方法 125
9.1 為什么進行案例研究 125
9.2 案例研究歸納法 126
9.3 技術標準 128
9.4 案例研究設計質量 128
9.5 案例選擇與研究過程 130
本章小結 132
第10章 案例研究背景 133
10.1 愛立信采購及供應商關系的發展 133
10.2 愛立信與EMS之間的戰略聯盟 135
10.2.1 為什么形成戰略聯盟 136
10.2.2 如何管理戰略聯盟 137
10.2.3 “如同戀愛,聯盟是建立于希望與夢想之上——只要抓住一定的機會,一切都可能發生” 137
10.3 中國愛立信背景 138
10.3.1 愛立信在中國的歷史 138
10.3.2 愛立信在華的供應關系與本土化進程 138
本章小結 140
第11章 案例研究 142
11.1 案例1:愛立信與偉創力、旭電以及艾默生的戰略伙伴關系 142
11.1.1 偉創力、旭電及艾默生的背景 142
11.1.2 與偉創力、旭電及艾默生的訪談 144
11.2 案例2:愛立信—CDC電纜產品合作在中國 155
11.2.1 CDC的背景 155
11.2.2 與愛立信的關系 156
11.2.3 與成都電纜公司副總裁及項目經理的訪談 157
11.2.4 評論 158
11.3 案例3:愛立信—凱凱CDMA站點材料合作 158
11.3.1 背景 158
11.3.2 與凱凱通信材料集團總裁和副總裁的訪談 159
11.3.3 評論 160
11.4 案例4:RRU項目,一個新的愛立信—供應商關系在中國 161
11.4.1 遠程射頻單元項目背景 161
11.4.2 RRU項目描述 161
11.4.3 RRU設計和開發項目的互動 162
11.4.4 互動的描述 164
11.4.5 主/遠程RBS描述與供應商參與 167
11.4.6 供應商的選擇與供應政策 168
11.4.7 評估工具和評估框架 168
11.4.8 國耀,一個RRU項目選擇的供應商 170
11.4.9 RRU項目中被稱為“黑+灰箱”模型的新型供應商關系 171
11.4.10 關于RRU項目新型供應關系的評論 171
11.5 案例5:海爾的供應鏈創新,一個中國家居產品生產商的案例 172
11.5.1 海爾集團的背景 172
11.5.2 海爾的物資流瓶頸 172
11.5.3 從“瓶頸”到“核心競爭力” 172
11.5.4 供應鏈管理集中化和組織結構扁平化 173
11.5.5 供應鏈優化和合并采購活動 174
11.5.6 海爾案例的評論 177
本章小結 178
第12章 事實調查和跨案例分析 179
12.1 案例研究結構 179
12.2 有關的調查結果與討論 180
12.2.1 “外包”與“核心能力” 181
12.2.2 為什么戰略聯盟很難取得共同目標 184
12.2.3 關系驅動力:降低成本還是創造競爭優勢 185
12.2.4 “獨家采購困境” 186
12.2.5 討論摘要 188
12.3 公司的特點:愛立信、沃爾沃、偉創力及海爾的文化差異 189
12.3.1 愛立信和沃爾沃的文化差異 189
12.3.2 愛立信和偉創力之間的文化差異 191
12.3.3 愛立信和海爾之間的文化差異 192
本章小結 193
第13章 理論構建與結論 194
13.1 案例研究結論 194
13.2 基于本研究的動態客戶—供應商關系模型 194
13.3 對實踐者的意義和貢獻 196
13.4 對研究人員的意義和貢獻 198
13.5 局限性和進一步研究 199
本章小結 199
附錄 縮略詞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