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本書是根據經濟管理類學科各專業的統計學教學需要而編寫的,本著“實用、適用”的原則,兼顧實用性和針對性的要求,以“通俗精練、可操作”為目標,培養學生運用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來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全書共分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總論、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綜合指標、時間序列分析、統計指數、抽樣調查、相關與回歸、統計預測與決策、綜合評價和國民經濟統計。書中使用了近年來的社會經濟統計信息資料及經濟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統計學的實用性。每章都有引導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然后介紹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每個知識點都有相應的例題;每章都有題型豐富的應用能力訓練題,以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書通俗易懂,貼近實際,既可作為高職高專及成人院校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在職人員崗位培訓教材,還可作為廣大工商企業人員及其他管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前 言
統計學是教育部規定的經管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本書是為適應高職高專類院校工商管理類和經濟類專業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運用所學的統計理論、統計方法分析認識經濟問題,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專業課程奠定基本的數量分析基礎。
統計學是一門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并解釋數據信息的學科,是認識社會的有用工具,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在社會經濟管理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從GDP到CPI,從股票指數到就業率,生活中人們每天都面對著大量的數字信息。學習統計學,不僅有助于學術研究,而且對普通民眾也是有用的。
本書在編寫上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全書共分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總論、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綜合指標、時間序列分析、統計指數、抽樣調查、相關與回歸、統計預測與決策、綜合評價和國民經濟統計。對于如此豐富的內容,我們在編排上盡量做到簡明扼要,深入淺出,一般不做過多的數學推導與證明,因此,讀者學習起來不需要太多的數學知識。本書著重通過實例講述統計思想,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教材體例上,本書各章開篇有重點、難點和教學目的與要求,還有幫助學生入門的引導案例;章末有小結,對有關教學內容作扼要的總結。每章最后附有復習思考題,為便于學生檢驗和鞏固所學內容,書末還附有各章習題的參考答案。
本書在第一版出版以后,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高等院校統計學教學的需求,我們對本書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和改進。
本書此次修訂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部分。
(1) 將各章節中年份比較早的統計數據替換為最近幾年的統計數據,并且增加了新的內容,比如在第2章2.3節中講到普查時,增加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內容。
(2) 刪除了部分不常用到的內容,比如刪除了第4章4.4中標準差簡便計算公式及其應用的內容。
(3) 增加了部分習題。
本書可以作為普通本科院校財經類專業的教學用書,還可以作為高職高專及成人院校的教學用書,也可以作為廣大工商企業人員及其他管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本書由肖婷婷任主編,宋東亮、肖娟娟任副主編,具體編寫分工為:第1章、第11章由洛陽理工學院張小軍編寫;第2章由中州大學賈美芹編寫;第3章以及第8章的8.2、8.3節由洛陽理工學院李梅志編寫;第4章由洛陽師范學院肖娟娟編寫;第6章、第9章由洛陽師范學院宋東亮編寫;第5章以及第8章的8.1節由洛陽理工學院李志榮編寫;第7章由洛陽理工學院曹麗娟編寫;第10章由洛陽理工學院蔡蕾編寫。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李鳳蓮老師也參與了本書的編寫工作。
盡管我們做了各種努力,仍難以保證讓讀者和同行滿意,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編 者
目 錄第1章 總論 1
1.1 統計的產生和發展 2
1.1.1 古典統計學時期 2
1.1.2 近代統計學時期 3
1.1.3 現代統計學時期 4
1.2 統計學的性質和特點 4
1.2.1 統計的含義 4
1.2.2 統計的研究對象及其特點 6
1.2.3 統計分析的常用方法 7
1.2.4 統計學的分類 9
1.3 統計學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11
1.3.1 統計總體和總體單位 11
1.3.2 標志與統計指標 12
1.3.3 變量和變量值 14
本章小結 15
復習思考題 15
第2章 統計調查 17
2.1 數據的計量與類型 17
2.1.1 數據的計量 17
2.1.2 數據的類型 19
2.2 原始數據的搜集 20
2.2.1 統計調查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20
2.2.2 統計調查的種類 21
2.2.3 統計調查的組織形式 22
2.2.4 搜集數據的具體技術 27
2.2.5 統計調查的方案 30
2.3 調查問卷 31
2.3.1 問卷設計的原則 31
2.3.2 問卷設計的程序 32
2.3.3 問卷問題的形式 32
2.3.4 問卷調查設計技巧 34
2.3.5 問卷的結構 35
2.3.6 問卷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36
2.4 次級信息數據的搜集 37
2.4.1 次級信息數據的來源 38
2.4.2 二手信息數據的特點 39
本章小結 40
復習思考題 41
第3章 統計整理 43
3.1 統計整理的一般問題 43
3.1.1 統計整理的概念和作用 44
3.1.2 統計整理的步驟 44
3.2 統計分組 45
3.2.1 統計分組的概念 45
3.2.2 統計分組的作用 46
3.2.3 統計分組的原則 48
3.2.4 分組標志的關鍵 49
3.2.5 統計分組的分類 49
3.2.6 統計分組的方法 51
3.3 頻數分布 52
3.3.1 頻數分布的基本概念 52
3.3.2 數量數列的編制 54
3.3.3 累計頻數和累計頻率 56
3.3.4 頻數分布的類型 57
3.4 數據顯示 59
3.4.1 統計表 59
3.4.2 統計圖 61
本章小結 65
復習思考題 66
第4章 綜合指標 68
4.1 總量指標 69
4.1.1 總量指標的概念 69
4.1.2 總量指標的作用 69
4.1.3 總量指標的分類 69
4.1.4 總量指標的計量 71
4.2 相對指標 72
4.2.1 相對指標的概念和作用 72
4.2.2 相對指標的表現形式 74
4.2.3 相對指標應用的基本原則 74
4.2.4 相對指標的分類及計算方法 76
4.3 平均指標 87
4.3.1 平均指標概述 87
4.3.2 平均指標的作用 87
4.3.3 算術平均數 88
4.3.4 調和平均數 92
4.3.5 幾何平均數 95
4.3.6 位置平均數 96
4.3.7 平均指標應用的基本原則 104
4.4 標志變動度指標 106
4.4.1 標志變動度指標分析的意義 106
4.4.2 標志變動度指標的計算方法 106
4.4.3 是非標志的標準差 112
本章小結 115
復習思考題 115
第5章 時間序列分析 120
5.1 時間序列的編制 120
5.1.1 時間序列的概念和作用 120
5.1.2 時間序列的種類 121
5.1.3 時間序列的編制原則 123
5.2 時間序列分析指標 124
5.2.1 水平指標 124
5.2.2 時間序列的速度指標 128
5.2.3 水平指標和速度指標的綜合運用及注意問題 130
5.3 時間序列的構成分析 131
5.3.1 時間序列的構成因素和分析模型 131
5.3.2 長期趨勢測定 134
5.3.3 季節變動及測定 138
本章小結 140
復習思考題 141
第6章 統計指數 145
6.1 統計指數及其種類 145
6.1.1 統計指數概述 145
6.1.2 指數的性質 146
6.1.3 指數的分類 147
6.1.4 指數分析法的意義及作用 150
6.2 綜合指數及其應用 150
6.2.1 綜合指數的編制原理 150
6.2.2 拉氏指數 152
6.2.3 派氏指數 153
6.2.4 指數的其他形式 154
6.3 平均指數 155
6.3.1 平均指數的概念 155
6.3.2 平均指數的分類 156
6.3.3 平均指數與綜合指數的關系 157
6.4 指數體系及因素分析 158
6.4.1 指數體系的概念與作用 158
6.4.2 總量指標變動的指數分析 159
6.4.3 平均指標變動因素分析 160
6.5 常用指數簡介 163
6.5.1 零售物價指數 163
6.5.2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63
6.5.3 零售物價指數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應用 164
6.5.4 工業生產指數 164
6.5.5 股票價格指數 164
本章小結 164
復習思考題 165
第7章 抽樣調查 168
7.1 抽樣調查的概念、特點和作用 169
7.1.1 抽樣調查的概念 169
7.1.2 抽樣調查的特點 169
7.1.3 抽樣調查的作用 170
7.2 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概念 170
7.2.1 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 171
7.2.2 全及總體和樣本總體 171
7.2.3 全及指標和樣本指標 172
7.2.4 重復抽樣和不重復抽樣 174
7.2.5 抽樣調查的設計 175
7.3 抽樣誤差 177
7.3.1 抽樣誤差概述 177
7.3.2 抽樣平均誤差 178
7.3.3 抽樣極限誤差 184
7.4 抽樣調查的組織形式 188
7.4.1 抽樣調查的程序 188
7.4.2 抽樣調查的組織方式 188
7.5 抽樣單位數的確定 196
7.5.1 影響樣本單位數的幾個因素 197
7.5.2 抽樣單位數的計算 197
本章小結 200
復習思考題 201
第8章 相關與回歸 203
8.1 相關分析 203
8.1.1 相關關系與函數關系 203
8.1.2 相關關系的種類 204
8.1.3 相關分析的內容 205
8.1.4 相關關系的判斷與測定 206
8.2 線性回歸分析 210
8.2.1 回歸分析與相關分析的區別和聯系 210
8.2.2 一元線性回歸模型 211
8.2.3 回歸方程的應用 215
8.2.4 回歸系數與相關系數的關系 216
8.3 估計標準誤差 217
本章小結 219
復習思考題 219
第9章 統計預測與決策 221
9.1 統計預測概述 222
9.1.1 統計預測的特點 222
9.1.2 統計預測的作用 222
9.1.3 統計預測的步驟 222
9.2 統計預測的方法 223
9.2.1 時間序列預測法 223
9.2.2 回歸分析預測法 233
9.3 預測誤差分析 234
9.3.1 預測誤差散點圖 234
9.3.2 預測誤差綜合指標 234
9.4 統計決策概述 235
9.4.1 統計決策的概念 235
9.4.2 統計決策的分類 236
9.5 常見統計決策方法 238
9.5.1 決策樹 238
9.5.2 邊際分析決策法 240
9.5.3 效用概率決策法 241
本章小結 244
復習思考題 245
第10章 綜合評價 247
10.1 綜合評價概述 248
10.1.1 綜合評價問題的提出 248
10.1.2 綜合評價分析的程序 248
10.1.3 綜合評價的數學實質 250
10.1.4 綜合評價的基本方法 250
10.1.5 綜合評價分析方法的問題 251
10.2 指標賦權方法 252
10.2.1 主觀賦權法 252
10.2.2 客觀賦權法 252
10.2.3 賦權方法的選擇 254
10.3 綜合評價分析的常規方法 254
10.3.1 指標評價的綜合方法 254
10.3.2 幾種簡單的綜合評價分析方法 256
10.4 灰色關聯度綜合評價法 260
10.4.1 灰色關聯度綜合評價法的基本思想 260
10.4.2 灰色關聯度綜合評價法的具體應用 262
10.5 模糊綜合評價分析 266
10.5.1 模糊綜合評價分析中常用的幾個概念 266
10.5.2 模糊綜合評價分析的數學模型 270
本章小結 276
復習思考題 277
第11章 國民經濟統計 279
11.1 國民經濟統計的基本內容 279
11.1.1 國民經濟統計的概念 279
11.1.2 國民經濟統計的內容 280
11.1.3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本框架 281
11.2 國民經濟統計的常用指標 284
11.2.1 衡量生產總量的指標 284
11.2.2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284
11.2.3 衡量收入總量指標 285
11.2.4 衡量財產總量指標 287
11.3 國民經濟統計綜合分析指標體系 289
11.3.1 國民經濟統計分析的意義 289
11.3.2 國民經濟效益指標 289
11.3.3 國民經濟監測指標 294
11.3.4 國民經濟預警指標 295
本章小結 297
復習思考題 298
參考答案 301
參考文獻 313